兩個月以前,由于授課專業(yè)和自身業(yè)務的需要,我抱著極大的興趣和熱情開始在慕課平臺上學習一門統(tǒng)計和數(shù)據(jù)分析類課程,主講這門課程的是國外某大學的數(shù)學博士和教授,授課簡單易懂,質量算是上乘。
然而,在堅持觀看了三天視頻后,我就被各種瑣碎的事情打斷了,期間一度想重新聽課,但最后無疾而終。
這件事并非單單說明我個人的情況,許多學習慕課的人都會遇到類似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即便抱著興趣和熱情去學習網絡慕課,但在約束條件不夠的情況下,學習者很容易會中斷學習,最終造成慕課的流失率大大增加。
慕課的高輟學率的確值得讓人反思。去年同一時期,國內某慕課機構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慕課用戶去年增長較快,大約有65萬,但“輟學率”仍是非常棘手的問題,注冊的用戶中有一半缺席課程,而出席人數(shù)中大約只有一半的人能完成課程。如果按照這個說法,那么可以估計輟學率可達75%。
再看看發(fā)起慕課的國外又是怎樣的情況:目前國外媒體廣泛引用的一個數(shù)據(jù)是,90%的學生沒有完成慕課課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結果證實,“輟學率”甚至達到了96%。
國內和國外的數(shù)據(jù)雖然有一定出入,但在線學習的輟學率極高成了不可回避的大問題。
一、慕課模式的反彈現(xiàn)象和質疑陸續(xù)出現(xiàn)
慕課出現(xiàn)之后,讓許多享受不到教育資源的人可以通過網絡就免費獲取到高等學府的優(yōu)質教學內容,我們甚至可以將這種夢想稱之為偉大。于是,被輿論冠以“顛覆教育的技術”、“降低教育成本”、“教育公平化”等名頭的慕課受到了廣泛的贊譽和青睞。然而,我們只看到了“免費享受高等資源”這一利益角度,但當慕課成為一種模式、一種學習方法甚至是一種商業(yè)時,問題便鋪面而來了。于是,在慕課模式出現(xiàn)兩三年后,便出現(xiàn)了反彈現(xiàn)象。并且輿論也開始漸漸反轉,各種質疑慕課的文章也紛紛出現(xiàn)。
在報道慕課話題方面,《紐約時報》可謂十分具有代表性。首先,《紐約時報》在2012年撰文宣布,“MOOC元年”開啟。隨后在2013年初,它在頭版專欄文章中高調贊譽慕課模式。但緊接著,5位學者同時發(fā)文評論慕課,其中有4人表示,慕課本身的缺陷限制了它的發(fā)展前景。戲劇性的是,在2013年底,《紐約時報》又推出重點文章,開篇便申明,這種大規(guī)模授課方式的最初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大學教學該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聯(lián)網的問題。并且,整篇文章都在討論慕課的種種缺陷和不足。
也是大約在2013年,圣荷西州立大學進行了一項實驗,該校推出三門低成本網絡入門課程加入慕課進行實驗,這項實驗備受矚目,因為它被加州州長在新聞發(fā)布會上高調宣布,但最終效果卻差強人意。他們發(fā)現(xiàn),接受網絡課程無法完成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課的各種細節(jié),實驗表明,圣荷西州立大學和其他競相納入慕課模式的院校開始出現(xiàn)反彈跡象。
與此同時,反對慕課的聲音開始此起彼伏。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在一封公開信中明確表示反對這樣的教學模式,他認為,慕課在大學教學中的過度運用,將是“大學對教育質量的妥協(xié)”。美國著名的阿莫斯特學院60%的人投票反對該校加入“網絡教育”的提議。哈佛大學文理學院58位教授聯(lián)名寫信,要求專門成立委員會,解決網絡在線教育所引發(fā)的問題。
無論是媒體輿論變化的波動,還是高校在實踐慕課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說明,慕課開始漸漸褪去被過度感性包裝的色彩,開始引起人們理性的思考。
與此同時,國內大幅度的慕課運動也開始了。
二、商業(yè)平臺和以高校為依托的慕課平臺并進
目前國際三大慕課巨頭分別是Coursera、Udacity和edX。其中Coursera和edX都源自高校,前者由斯坦福大學教授開辦,后者則由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共同創(chuàng)辦。而Udacity則屬于商業(yè)性平臺,由開發(fā)谷歌自動駕駛汽車技術而聞名的瑟斯蒂安·特龍(Sebastian Thrun)創(chuàng)辦。
Coursera和edX的入駐門檻較高,主要與學校合作,對入駐的學校有限制和嚴苛要求,前者已經跟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上海交大合作,而后者更為嚴苛,目前只有北大和清華的某些課程可在edX上開放。不過,Udacity還未進入中國。
在這種趨勢推動下,國內的慕課平臺也紛紛出現(xiàn),大致分成了商業(yè)性平臺和以高校為依托的平臺兩個梯隊。像中國大學MOOC、MOOC學院、MOOC中國、智慧樹、超星慕課等平臺多屬于企業(yè)性質或半官方性質,而像清華學堂在線、好大學在線、華文慕課等平臺則主要由高校發(fā)起。這些平臺中的一些與Coursera或edX已經建立了資源合作。
盡管聲勢浩蕩,然而國內平臺仍未逃脫的一個大問題是“高輟學率”,也就是如何讓學習者與感興趣的課程之間有粘性,保證學習質量和效率。
或許高輟學率只是反彈現(xiàn)象的一個表現(xiàn),這種表現(xiàn)背后又隱藏著慕課模式不可回避的其他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才是讓許多高校教育者對其喪失信心的原因。比如:教師大精力投入與回報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教育質量是否能達到傳統(tǒng)高校課程的要求?即便獲得認證,學習者是否會贏得市場、高校以及社會的認可?無法替代面對面交流的問題怎么破?等等。
并且另一個讓人懷疑的事情是,這種倡導的免費模式,還未發(fā)現(xiàn)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和盈利模式。盡管Coursera平臺通過認證證書收費來獲利,Udacity平臺通過售賣微課程、微學位等類似方式獲利,國內某些平臺也效仿類似方式收取一定費用,但除此之外,慕課平臺似乎還未找到能夠長期持續(xù)的讓各方受益的循環(huán)模式。
近期,資本市場對教育產業(yè)收購兼并趨勢增強。恒立實業(yè)擬非公開發(fā)行不超過5億股,募集資金不超過30億元,其中,18億元收購京翰英才100%股權,7億元投向國際學校建設項目,5億元投向在線教育B2C平臺項目
近幾年深受資本追捧的互聯(lián)網教育成了教育行業(yè)眾人眼中不可回避的話題,當市場逐漸趨于理性的時候,今年將迎來大洗牌,誰生誰死?這是另外一個話題。這個領域的確還沒被互聯(lián)網顛覆,是經營邏輯沒找對,還是依然需要時